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资讯 / 20年,中国电影的债,该还了

20年,中国电影的债,该还了

来源:   更新日期: 2024-12-31

最近,一位电影界大佬的两句话引发了热议。

阿凡达2不适合中国观众

美国电影与中国观众渐行渐远

的确,《阿凡达2》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

电影上映第三天,猫眼就将票房预测从25亿下调到10亿,可谓大跳水。

但,它也确实起到了救市的作用。

首周末票房3.7亿,仅靠这一部电影,同比增长了363%。

还是在很多人闭门不出的情况下取得的。

更为重要的事实是——

在内地电影院陷入低谷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只有一部《阿凡达2》出现在院线,重振票房和营业率。

因此,对于开头的两句话,网友们也在疯狂地回怼:

拉踩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不要代表我,谢谢!

这并非是大家「崇洋媚外」,而是对内娱的那种高贵与傲慢感到可笑——

将最艰难的档期推给了别人,自己却躲在最好的档期冷嘲热讽。

鱼叔其实非常理解,大家并不是真的不爱国产电影。

恰恰相反,我们是真的希望看到国产电影好起来。

但,同时也发现,这种情怀正在被利用

从而助长了内娱日益盲目的狂妄与自负。

站在2022年的末尾,鱼叔恍然间意识到,这场危机有它特殊的意义。

它让我们逐渐看清了一个事实,中国电影的下滑,并不是这几年的骤变,而是许多年逐渐累积的偏差,一点一点将我们推向一个难以回转的歧路。

而一切的源头,正是都来自于2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宏伟的里程碑与交叉口,重新梳理这些年来国产电影的得与失。

那一年,是2002。

面子:崛起

12月14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电影《英雄》,以中国最高规格的姿态举办了首映式。

200名秦国武士列阵高呼:

「大风!大风!大风!」

导演张艺谋,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以及幕后制作人员出席现场。

全球近600家媒体及千余名国内外友人,在这里欣赏了这部「新世纪中国电影第一巨制」。

这样的待遇,恐怕至今也难以复刻。

当然,《英雄》在当时也面临着两极化的口碑。

很多人认为画面是顶级的,但故事苍白、人物单薄,主题更是浅显无力。

但,市场的反响是实打实的。

《英雄》最终狂揽国内票房2.5亿人民币,全球票房1.7亿美元

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直到近些年,许多影迷也试图为这部影片翻案,认为它在商业成功之外,同样是一部被低估的艺术电影。

正如张艺谋所说:

「我想过几年后和你说《英雄》,你会记住那个颜色,比如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你会记住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人在用武功交流,像鸟一样,像蜻蜓一样。所以像这个画面肯定会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所以这个是我觉得比较自豪的地方。」

也有人认为,这种翻案不过是与后比,而不是与前比。

当时,国内电影的状况与眼下刚好相反。

电影人对于艺术的追求,远远高于商业性。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节上接连夺奖,备受瞩目。

但与此相对,国产电影在票房上却连连失利,滑坡严重。

90年代末,全国电影票房仅为8个亿。

这8个亿的票房,绝大多数还是由进口片构成。

数量上,国产故事片从1992年的170部骤降至2001年的88部

在加入世贸以后,国内市场大门打开。

《指环王》《星球大战》《蜘蛛侠》《哈利波特》等大片更是在挤压中国本土电影的市场

再加上一个隐性因素:盗版横行。

观众为了国产片而走进影院的积极性极大降低。

即便是看电影,也只爱看国外大片。

所以,作为中国内地电影的转折点,《英雄》并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

一切有迹可循。

中国电影必须改变。

2002年2月1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

制片业初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其中就有参与拍摄了《英雄》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

2002年5月20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等七个城市拥有了十家数字影院,中国电影走进数字时代。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英雄》中国武侠之美,更具表现张力。

观众们坐在影院中,感受张艺谋用「红、蓝、绿、白」展开的视觉故事。

2002年6月1日,全国30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

内地电影市场结束了按行政区域划分的计划供片模式,开始实现院线制

2002年12月20日零点,全国14条院线共42家影院首场公映《英雄》。

当晚的票房成绩总计75.6万元

从某种程度上看,《英雄》的出现,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洪流中一个必然的结果

它集合了当时最耀眼的明星资源和幕后班底。

比如,不可忽视的中国香港的武指团队、摄影指导。

而张艺谋的艺术成功,也是代表了过去十多年来,整个第五代导演群体崛起的经验成果。

在这之后,一个又一个导演都开始了转型。

3年后,陈凯歌用《无极》拥抱了大片时代。

4年后,冯小刚放弃了「冯氏荒诞喜剧」,用《夜宴》与大片握手。

而香港导演陆续的北上,也继续将这大片推向高潮。

2004年,周星驰的《功夫》。

2005年,徐克的《七剑》。

2007年,陈可辛的《投名状》。

2008年,吴宇森的《赤壁》。

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所有人都雄心勃勃。

那个时候,中国需要大片。

那个时候,中国需要市场。

但,如今回过神来。

那个时候,我们好像忽视了一些什么。

里子:消失

这一年,也有不少导演在探索中国电影的不同道路。

冯小刚的《大腕》,陈凯歌《和你在一起》都试图在大众与艺术之间相互平衡。

同年,因为《鬼子来了》而五年不能拍电影的姜文,主演了一部电影——《寻枪》

这也是陆川的处女作。

《寻枪》的公映在国内引起了热烈地反响:

「它结束了电影在中国被神秘化的历史。」

「开创了平民电影的新时代。」

2年后,陆川去拍了《可可西里》,差点把命丢在那里。

5年后,解禁的姜文去拍了《太阳照常升起》,遭遇商业滑铁卢。

又过了3年,《让子弹飞》让他站着也把钱挣了。

2002年,还有很多尚未出名的后辈,正在思考电影的未来。

某个夜晚,一个怀揣自己的电影梦的男人,和导演系的一名老师,在一个名为「天上人间」的地方见了一个投资人。

之后,拿着投资人给的4万块钱,拍摄一部名为《香火》的电影。

他就是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导演——宁浩

在连续拍摄了两部毫无商业水花的文艺片之后,他决定投身商业电影。

2006年,一部小成本的喜剧片《疯狂的石头》终于让他名声大噪。

有人选择转型。

有人则不。

同样是2002年。

同样是第五代导演。

在《英雄》上映之前,田壮壮的一部新片《小城之春》上映了。

这算不上什么大片,但幕后团队依然可敬:

编剧阿城,摄影李屏宾,造型叶锦添……

放到今天,这部对1948年费穆版的复刻,也算不上多么成功。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种与大势相逆的探索方向正在进行。

不是向外,而是向内。

不是向大,而是向小。

它在提醒我们,中国曾有一部这样的伟大电影。

1948年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

可惜的是。

直到今天,田壮壮的《鸟鸣嘤嘤》依然消失不见。

这一年,贾樟柯《任逍遥》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

他在国际上越发受到关注。

但在国内,依然是个「地下导演」。

无法发行任何一部自己的影片。

这一年,王小帅正在拍摄电影《二弟》

这部电影入围了次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但同样无法在国内上映。

这一年,娄烨执导的由章子怡、刘烨主演的《紫蝴蝶》完成拍摄。

这部电影让娄烨首次入围戛纳电影节。

在删减掉两分钟镜头后,影片得以在国内上映,但反响一般。

他们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大部分时候都是以「地下导演」「独立导演」的身份存活。

直到2003年11月13日,这些「地下导演」被约谈,并且之后也恢复了导演身份。

但对于他们来说,「春天」并没有到来。

在大片时代,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最为惨烈的是2006年。

贾樟柯与张艺谋,迎面相撞。

两人的新片在同一天上映。

「崇拜黄金的年代,谁来关心好人」

「就当是为艺术电影殉情了」

最终,《三峡好人》,30万。

《满城尽带黄金甲》,3个亿。

同一年,娄烨因为一部电影,再次被禁拍5年

贾樟柯曾说过一句话:

「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20年过去了。

或许,我们该重新回看,那些被撞倒的人们。

得与失

你们不要误会鱼叔。

鱼叔从来不想否定这20年的成果。

20年前的转折,是必须的。

20年来的发展,也是必须的。

这20年来,中国电影年度票房从8亿左右,攀升至最高600多亿

银幕数从不到1600块增长至8万余块。

单片最高票房纪录从《英雄》的2.5亿提升至《长津湖》的57.75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票房第二大电影市场。

20年来,我们得到了很多。

20年来,我们也失去了很多

功夫片,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中国的动作艺术好像止于《一代宗师》。

武打明星、武行特技人,都在渐渐地消失。

喜剧片,质量越来越下降。

沈腾一人是无法扛起中国喜剧的大旗的。

「麻花」也变得越来越拧巴。

曾经暗藏于喜剧之中的讽刺与荒诞,都难以看见。

艺术片,好像也在和我们说再见。

隐入尘烟的《隐入尘烟》。

注定看不到的《天注定》。

一切都在沉默之中。

海外电影节的中国面孔,正在减少。

汤唯可能是这几年我们距离戛纳最近的一次。

但中间,隔了一部韩国电影。

中国大片,正在改变模样。

《战狼》与《流浪地球》后,我们好像看到了许多。

好像又没有。

20年前那些站在顶端的电影人,到现在依旧是主力。

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

第六代的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宁浩……

新人也有。

但超越之前的,又有多少。

中国大片,越来越多。

中国巨片,我们还要等多久。

1980年的,谢晋提出「中国巨片」意识

20年过去了。

资本膨胀结束了,院线开拓结束了,技术革新结束了。

是的,20年后,我们有了底气。

我们有那么大的电影市场。

但要清楚一件事,中国电影20年的繁荣,有多少是经济崛起带来的必然规模。

又有多少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在内容上的精耕细作。

于是,危机来临了。

一场疫情把资本打回了原形,抱头鼠窜,躲在黄金档期的庇护所。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看到国产电影的希望:

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2019年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再生》……

但,三年疫情以来(不只有疫情的影响),对国产片的失望变得愈发强烈。

鱼叔认为,是时候了。

在电影生产进入低谷、院线进入萧条 、选择陷入狭隘的当下,我们是时候该反思了。

曾经,我们把电影看得太小了,太简单了,太肤浅了。

我们太依赖资本,依赖于营销,依赖于流量。

太依赖于大片,依赖于类型,依赖于套路。

我们建立了工业,膨胀了市场,提升了效率,学会了一切各种讨巧的捷径,并以此为傲。

但我们却忘了,电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应该反思:

未来20年,应该重新拾起点什么,舍弃点什么,去拥抱什么,去告别什么。

鱼叔希望未来的中国电影,可以再包容一些,再坚定一些,再骄傲一些……

鱼叔希望,中国电影的步子,可以再大胆一点。

全文完。


THE END
热门资讯
*
*